TA的每日心情 | 郁闷 2023-8-15 17:57 |
---|
签到天数: 116 天 [LV.6]常住居民II
|
主讲人:樊尚春,男,教授,博士生导师,教育部创新团队“航空航天先进传感技术”负责人,北京市教学师,国防科技工业“5人才工程”学术技术带头人,“传感器技术及应用”精品课负责人、主讲教师。 课拉斯公开课的具体问题可以到我们网站了解一下,也有业内领域专业的客服为您解答问题,为成功合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!
工作经历:
849~86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仪表与传感器学科攻读硕士学位,导师刘广玉教授,参加了“75”预研重点攻关任务:“压电激励谐振筒压力传感器”,协助工厂研制成功了精度为%FS的谐振筒压力传感器生产样机,成功装备我国飞机,使我国飞机飞行高度测量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并为我国0高度分层奠定了坚的技术基础。
86~9,北航航空陀螺与惯性导航学科攻读博士学位,导师林士谔教授。博士论文题目“谐振陀螺的研究”,主攻以半球谐振陀螺(HRG,HRG)为代表的谐振陀螺。
966~976,韩国釜山大学客座教授,开展微机械传感器和谐振式直接质量流量传感器的研究。
90年4月起,在北航任教。年起任重点学科“精密仪器与机械”责任教授,先进传感技术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,组建了北航“航空航天先进传感与计量技术”学术团队。
科研工作:
主持承担了包括5项自然科学基金,3项“863计划”,4项国防基础研究等多项课题;主编了“十一五”规划教材《传感器技术及应用》、《新型传感技术及应用》,著写了“十二五”重点出版物《谐振式传感器》、《轴对称壳式谐振陀螺》;发表论著0多篇,其中SCI检索37篇,并以第二完成单位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沈钧贤研究员联合在《NC》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;申请发明专利42项,授权35项;以第1完成人,获得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(年度)和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(年度)。
在传感器技术及应用、飞行器仪表与传感器、航空测试系统等方面,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理论、关键技术、工程应用的创新研究。近年来围绕我国航空机载、石油化工、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重大需求,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,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研究成果。新型谐振筒压力传感器在我国空中管理,0高度分层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,谐振式科氏质量流量计成功用于我国石油石化等领域。
研究方向:
(1)谐振式传感技术
(2)微机电系统及其应用
(3)新型惯性传感器
教学工作:
培养博士生人(已获博士学位人,其中外国留学生3人),硕士生52人(已获硕士学位45人,其中外国留学生2人)。培养的研究生4人晋升为教授,6人次获科学奖励。
近年来完成2项北京市重点教改项目,主讲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本科生平台课:“传感器技术及应用”,本科生专业课“航空航天测试系统”,研究生校级精品课“传感器技术与应用”,博士生课程《仪器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》。
社会兼职:
仪器仪表学会理事、专家会成员,传感器分会副理事长;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大会副主席;全国高校传感器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,《传感技术学报》编辑会副主任、编辑部副总编辑,《测控技术》副主编辑,IEEE高级会员。
近年来所获的人才计划及级、省部级奖励:
(1)年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(排1);
(2)年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(排5);
(3)年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(排1);
(4)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(排1);
(5)年获北京市秀教师称号;
(6)年北京市教学师;
(7)年级精品课“传感器技术及应用”主讲教师、负责人;
(8)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(排第4);
(9)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(排第1)。
学院介绍:北京航空航天大学(BU)简称“北航”,位于首都北京市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,直管高校,[94]位列“双一流”、“985工程”、“2工程”重点建设高校,入选珠峰计划、计划、1计划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、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、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、级新工科研究与践项目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、大学生创新性验计划、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、强基计划试点高校,为国际宇航联合会、中欧精英大学联盟、-西班牙大学联盟、中俄工科大学联盟、高校行星科学联盟、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、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、W3C组织成员。
学校创建于52年,时北京航空学院,由当时的清华大学、北洋大学、厦门大学、四川大学、重庆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,59年学校被指定为全国重点高校,88年4月改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。年入选“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”建设高校A类单。
“传感器技术及应用”是北航仪器类专业重点建设的品牌课,前身为著爱国科学家林士谔先生在建校之初设立的“航空仪表”;目前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一流专业()的核心课、精品课()、首批级精品资源共享课()、首批级一流本科课程()、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()。
课程的配套教材《传感器技术及应用(第4版)》由课程负责人樊尚春教授单独编著。首版是“十五”国防规划教材,年立项,年出版;第二版是“十一五”级规划教材,北京市精品教材,年出版;第3版年出版。目前使用的是第4版,年出版。
课程以航空航天、工业自动化领域为主要应用背景,以物理型传感器为主,系统介绍传感器技术涵盖的主要内容。目前教学包括:基础知识(第1章-第3章)、模拟式传感器(第4章-第章)、谐振式传感器(第、第章)。共72段,总时长7小时分钟。课程还介绍了我国传感器领域一些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、爱国奉献的感人事迹,希望同学们有所感悟,学好本领,报效祖国。
课程以测量为主线,介绍传感器的性能评估和弹性敏感元件特性这两个共性科学理论,然后从物理效应、变换原理、应用特点个层次具体介绍每一种类型传感器。每节、每章都有配套客观题,方便学生及时评估学习效果。
课程介绍:传感器是利用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测量,并转换为可用电信号的测量装置,被认为是信息技术的源头、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;在航空航天、石油化工、车辆船舶、能源动力、食品环保、医疗健康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。掌握传感器技术,合理使用传感器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养。让我们一起学习“传感器技术及应用”,走过一段个性化的传感器之旅!
先修知识:工科大学物理;工程力学;电路分析;模拟电子技术基础;数字电子技术基础
参考教材:[1]樊尚春传感器技术及应用(第4版)[M]北京: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,[2]樊尚春,刘广玉新型传感技术及应用(第3版)[M]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 |
|